中冶京诚两项创新成果经评价达国际先进水平

发布时间: 2024-07-24
  7月19日,中冶集团组织召开科技成果评价会。经专家认定,由中冶京诚主持完成的两项创新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  评价委员会由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孙彦广、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殿华、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贾红伟等7名权威人士组成,中冶集团科技管理部科技成果处处长李建军主持会议。
  “长材智能车间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”创新成果由中冶京诚及其下属的中冶京诚数字科技(北京)有限公司、北京京诚瑞达电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、北京京诚瑞信长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完成。该成果针对长材车间存在的数据未得到高效实时利用、生产效率较低、质量控制难等痛点,应用机器视觉、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,开发面向生产、操作、控制等智能应用,实现产线的提质增效。主要创新包括:针对棒线材生产线,创建了高实时、高可靠、时空精准匹配的边缘数据中心,基于应用驱动协同优化,开发了智能化应用平台,支撑了生产过程优化及质量提升;结合称重和飞剪测长,开发了公差在线测量模型,构建了轧机间多维张力观测模型,在线指导生产人员实时进行辊缝和张力调整,综合成材率提升0.15%,生产稳定性提升20%;首创了基于高精度轧制长度预测的定尺/短尺自动分离技术,实现了冷区自动运行,提升了作业效率,短尺自动剔除率达到95%以上;创新性的将视觉跟踪、逻辑跟踪和数据分析有机结合,实现三位一体的精确跟踪;建立了高分辨率的过程质量数据档案,质量问题追溯平均时间由小时级提高到分钟级。成果已成功应用到广东韶钢高三线、云南昆钢高线和双高棒等多个车间产线,实现了钢铁企业在生产运行、管控效率、节本降耗等方面的显著提升,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。
  “钢铁企业能源一体化数智管控系统”创新成果由中冶京诚及其下属中冶京诚数字科技(北京)有限公司、陕钢集团汉中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完成。该成果针对钢铁行业能源生产耦合性强、介质种类多、在线实时调度难度大等问题,搭建了融合AI智能预警技术的钢铁企业全介质能源管控平台,实现了产能侧、能源管网、用能侧的“源、网、荷、储”一体化高效管理;首次建立了公司、分厂、工序、设备多层级的能源精细化管理体系,实现了分钢种、规格的极致能效核算、分析及预测;基于三维数字化平台,实现了管网智能监测预警,能源流监视及基于VR和AR的智能设备运维管理;构建了炉窑燃烧和高级能耗调度模型,降低煤气放散率,提高自发电率,降低外购电费用。成果已成功应用到陕钢集团汉钢公司、凌源钢铁、济源钢铁、临沂钢投特钢等多个企业,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。
  评价委员会专家经过充分交流和讨论,形成一致意见,认为中冶京诚主持完成的两项科技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