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26日至28日,由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,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主办的“亚洲低碳技术和创新大会暨第三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”在广东珠海成功举办。中国中冶低碳技术研究院(北京)、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受邀承办“协同创新驱动钢铁绿色低碳转型”分论坛。中冶京诚党委委员、总工程师曹建宁出席大会开幕式及分论坛,分论坛邀请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科技环保部副主任李煜致辞。
曹建宁在致辞中指出,中冶京诚作为冶金建设国家队排头兵,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的重大战略决策,助推低碳技术方面的创新引领和高技术高质量发展,在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指导下,率先成立了中国中冶低碳技术研究院(北京),在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领域展开研究与实践工作。中冶京诚致力于打造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技术集聚地,经过多年的技术积淀,业已形成了适应长、短流程的节能减污降碳技术集成。
李煜在致辞中指出,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钢铁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,为实现我国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发展、高质量完成低碳转型任务,行业需集中力量、抓住以下六个着力点:一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。二是坚定不移推动超低排放改造。三是高度重视节能降碳。四是规划引领低碳转型。五是积极谋划产业协同。六是充分用好智能管控。呼吁全行业牢牢把握绿色发展这个重要主题,坚定不移地推动超低排放改造,坚定不移地实施节能降耗,坚定不移地促进低碳转型,最终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。
论坛特邀河钢集团首席技术官、河北金属学会理事长王新东,钢铁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曾加庆,五矿集团首席科学家、中冶长天总工程师叶恒棣,中国宝武集团能源环保部、科技创新部副部长马朝晖等专家作主旨报告。
王新东在《钢铁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技术与路径分析》报告中,阐述了钢铁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新态势,国内国际的钢铁工业低碳技术路径及前沿技术,以及河钢集团近年来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实践,并对行业低碳绿色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六项技术建议。
曾加庆在《关于钢铁流程智能化与产品品牌化的思考》报告中,针对智能化钢铁流程、技术升级技术难点以及产品品牌化等方向作了深刻分析,为智能化提质增效降本减碳提出了实施路径。
叶恒棣在《钢铁流程碳污减排及资源化循环利用》报告中,针对钢铁流程碳污排放特征,分享了高效低耗烧结技术、多污染物治理碳基材料以及碳污末端治理资源化循环利用典型技术,明确了未来污染物治理的方向应围绕碳污(废)综合治理展开。
马朝晖在《推动钢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》报告中,介绍了宝武集团围绕企业高质量发展,近年来在科技创新、平台创新、标准创新、金融创新四方面的建设,提出了钢铁企业应体系化推进绿色低碳转型。
中冶京诚嘉宇公司副总经理姜德旺详细介绍了中冶京诚从制造流程、能源结构、系统能效、智能制造、CCUS及产业链协同、资源利用等六个方面的钢铁企业减污降碳协同技术。夏春、张文斌、赵志龙、万庆明等行业专家分别在分论坛做了技术宣讲。
为推进行业发展、推广先进经验、帮助钢铁企业解决生产难题,中冶京诚一直致力于搭建高校科研院所、学会与企业之间的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创新发展平台,展现了公司始终坚持冶金建设国家队第一梯队排头兵的使命与担当。未来,中冶京诚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、崇尚技术、客户至上、合作共赢的企业精神,聚力开展智能化、绿色化、低碳化、高效化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推广,为我国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作出更进一步的贡献。